許多物流解決方案依賴集裝箱和卡車。在許多地方,工人用叉車或鏟車手動裝載。對於如卡車從路邊撿貨盤等情況,這種解決方案很理想例如。但是,如果集裝箱或卡車必須在倉庫徹底裝載,自動化系統就可以顯著提高效率,同時避免工作場所事故。
一個很好的例子:TRAPO裝載系統。這種裝載系統是一台自主運行的“自動裝載機”,長4.30米,高1.30米,裝載能力高達3.6噸,能夠將托盤裝載到固定的部分,然後自動排列在一起。然後,移動裝載裝置,將整排貨物裝載到卡車或集裝箱中,同時將托盤重新裝載到固定部件的背面。這個連續的過程不僅節省時間,還會利用自主系統,繞過任何障礙物,自動補償高度差。例如,容量為33個托盤的13米拖車全自動裝載大約需要15分鐘。這種裝載系統的原理非常簡單,但相當有前瞻性,你可以在這個視頻中看到。
列車終端也越來越多地應用了光學字符識別(OCR)系統。到目前為止,光學字符識別不僅用於進港卡車自動檢測,還用於火車集裝箱識別。這個過程能捕獲容器的數量和位置,甚至掃描是否存在損壞。與讓員工在火車中穿行進行檢查相比,這降低了具有潛在危險的任務的時長和成本。因此,終端可以在任何加載錯誤時快速發出警報,並立即做出響應。
這些自動化流程已經在歐洲的幾個大型火車站得到了應用:意大利的Busto Arsizio Gallarate、採用火車、公路和船舶聯運的奧地利Wiencot終點站,及不斷開發自動化流程新解決方案的德國Duisport。
列車的自動裝卸更為複雜。目前的系統使用手動螺栓固定集裝箱,阻礙了全自動化。其他鎖定係統也與不同尺寸集裝箱的自動裝載不兼容。然而,由於這類任務仍由人類完成,因此為裝載起重機的自動化帶來了挑戰。這是由於需要高度發達的傳感器和檢測技術,可靠地預防事故。儘管已經可用,但它們還沒有普及到足以成功自立的地位,這意味著人們還沒有完全接受列車自動裝卸,至少在歐洲是這樣。
另一項減緩綜合自動化的因素是,啟動投資高於傳統設備。從目前的角度來看,轉換成本肯定會比較高,而且,火車站的貨幣資源一般比大型港口站少。美國在這方面有優勢。由於海外的貨運列車和火車站都比歐洲大得多,美國自動化技術的發展和使用更為先進。美國能更快實現完全自動化的好處,而且這些技術的應用範圍也更廣。
不過,據業內專家稱,未來5至10年,自動化流程也會在歐洲火車站擴大應用。如果自動化在歐洲也變得越來越普遍,那麼,某個時刻之後,發展會進一步加速。
成都也展開了類似的計劃,成都是中歐貨運列車的重要樞紐,是中國第一個全自動化國際火車站規劃所在地。根據預計,85%的流程將實現自動化,以便碼頭處理150萬個集裝箱的轉運量,流程效率將提高30%。
港口自動化已經處於較高級的階段。約十年以來,部分自動化和完全自動化港口的數量始終在顯著增長,但目前,全世界只有1%的港口碼頭完全自動化,2%部分自動化。澳大利亞各有三個完全和部分自動化港口碼頭,排名第一,荷蘭和韓國緊隨其後。
完全自動化和部分自動化的區別在於,前者自動化處理岸上及岸上和碼頭之間的移動,而後者僅在這兩個區域中的一個區域進行自動化處理。
巴塞羅那的部分自動化碼頭稱為BEST,被認為是世界上生產能力最強的港口之一,每小時處理220多架次船舶和40多架次起重機。甚至可以用11台起重機裝卸最大的集裝箱船,同時,在80公頃的場地上,工作著48台自動堆垛起重機和兩台軌道導向橋式起重機,船舶泊位1500米,水深16.5米。這表明,沒有必要為了提高效率和生產效率而實施完全自動化。一些專家認為,完全自動化實際上會削弱人們日益期望的港口貨運站靈活性。此外,自主機器無法始終完美地響應不可預見的事件。
例如,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,鹿特丹港的ECT三角洲碼頭(HPH)一直被認為是自動化領域的先驅。目前,由265輛無人駕駛汽車組成的船隊正在船舶和堆場之間運輸集裝箱。這裡還採用137台自動堆垛起重機吊,將集裝箱運到正確的地方。自動駕駛汽車設有傳感器,避免在不可預見的情況下發生碰撞。港口水深達16.6米,即使是10,000標準箱以上的大型集裝箱船也可以在此停靠,並由起重機裝卸。
人們認為,上海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、亞洲最重要的交通樞紐。每年有超過4,000萬標準箱從岸上轉移到船上,反之亦然。自2014年以來,該港已在自主技術方面,投資了數十億美元。 2017年,洋山深水港首座全自動碼頭在約2公里寬的碼頭上開設了7個泊位。採用130輛無人駕駛車輛處理集裝箱運輸;堆垛也由機器人完成。只有9個工人仍然在現場,在中央控制室內,持續監控裝載過程。對於這類設施,裝船起重機與船舶的湧浪協調是一項特殊的挑戰。洋山採用了人工智能係統,通過檢測集裝箱的四個角,協調裝載起重機運行。這使得自動起重機得以精確搬運箱子,然後將箱子裝載到自動港口車輛上。借助激光掃描和定位技術,自動駕駛車輛和起重機可以在絕對黑暗中移動,集裝箱可以24小時不間斷地搬運。
很明顯,未來是貨運自主裝卸的天下。這一發展是無可爭議的,但自主裝卸會以多快的速度,多大的範圍,在未來幾年內取得進展,這仍有待觀察。這肯定是一場工程設計的盛會!
First cautious steps are being taken toward the goal of gradually introducing autonomously driving trains. Take a look with us at a pilot project with 240 wagons in the Australian outback.
More information沃爾沃卡車公司開發出了第一台用於重載運輸的自動牽引裝置,並稱之為Vera——一款低調的無駕駛室、無噪音的車。
More information小型、敏捷、圓形:由德國弗勞恩霍夫研究所IML開發的滾動式Bin:Go運輸無人機,令人不禁想起《星球大戰》中粗魯的BB-8機器人。
More information